一、政策导向与治理刚需:秸秆焚烧监控的时代背景
生态环境保护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秸秆焚烧作为影响大气质量、威胁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始终是国家环境治理的重点领域。近年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刚性约束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的生态要求,国家层面持续强化秸秆禁烧管控,多地结合实际推行"全域全时段禁烧"或"定点定时规范焚烧"政策,既明确禁止违规焚烧行为,也对精准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此同时,传统监管模式的短板日益凸显。我国农田地域广阔、地形复杂,依赖人工巡查的"人海战术"面临"点多面广、响应滞后、成本高昂"的三重困境,火点发现平均耗时超2小时,处置响应往往错失最佳时机。部分地区早期部署的监控设备存在覆盖范围有限、识别精度不足、受环境干扰大等问题,难以适应常态化监管需求。在政策趋严与治理升级的双重驱动下,亟需以技术创新突破监管瓶颈,构建高效、精准、智能的秸秆焚烧监控体系。
二、技术突破:5公里热成像与双模式识别的核心架构
作为监控系统的"千里眼",5公里级热成像感知设备实现了监控范围与环境适应性的双重突破。该设备依托高精度红外传感器与长焦光学镜头,单台覆盖半径可达5公里,较传统3公里级设备监控面积提升近120%,大幅降低了点位部署密度与建设成本。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三个维度:
1. 全时段穿透感知:借助红外热成像原理,设备可捕捉物体表面0.1℃的微小温差变化,即使在黑夜、雾霾、沙尘等恶劣环境下,仍能穿透遮挡精准识别热源,彻底解决传统可见光监控"昼通夜阻"的难题。
2. 超远距离精准定位:通过多次聚焦放大算法与超大样本库比对,火点定位精度可达±5米,能快速锁定田间地头的微小火点及焚烧痕迹,为执法处置提供精确坐标指引。
3. 低功耗稳定运行:采用"太阳能供电+储能"模式,配合节能芯片设计,可摆脱电网依赖实现全天候连续工作,特别适用于偏远农田区域的长效监控。
(二)双模式识别:AI驱动的智能研判引擎
如果说热成像设备是"眼睛",那么双模式识别算法就是系统的"大脑"。该引擎融合可见光识别与热成像分析两大核心模块,通过深度学习与多模态数据融合,实现火情识别的高准确率与低误报率平衡。
1. 可见光烟雾识别模块:采用可见光与热成像双模式识别,业界首创,提升准确率,对监控画面中的烟雾形态、运动轨迹进行实时分析,可精准区分秸秆焚烧烟雾与炊烟、云雾等干扰因素,识别准确率达98.7%。系统每日可处理超10TB影像数据,能在海量画面中快速筛选疑似火情。
2. 红外热成像热源分析模块:针对热成像数据建立专属识别模型,通过热源温度、面积变化速率等特征参数,判断热源属性(明火、余烬、工业热源等),有效排除阳光反射、电器发热等非焚烧干扰,误报率可控制在0.3%以下。
3. 多维度数据联动:可选配接入实时气象数据,结合风速、湿度、气压等参数动态评估火势蔓延风险,为应急处置提供预判依据,实现从"被动发现"到"主动预警"的升级。
(三)云边协同架构:数据流转的高效中枢
系统采用"边缘节点+云端大脑"的分布式架构,通过5G网络切片技术实现数据实时传输与智能调度。前端设备在边缘侧完成初步火情识别与数据预处理,仅将疑似火情信息加密回传至云端,传输速率达1Gbps,延迟低于10毫秒,确保火情信息"秒级响应"。云端平台则承担数据存储、深度研判、指令下发等核心功能,形成"感知-分析-决策"的闭环数据流。
三、体系构建:从技术单点到全域防控网络
终极监控方案并非单一技术的堆砌,而是集感知、传输、处置、管理于一体的全域防控体系,其核心在于"技防+人防+制度"的深度融合。
(一)立体化监测网络部署
采用"塔挂+高点瞭望"的灵活组网模式,在通信塔、山顶、村委会等制高点部署5公里热成像设备,通过AI自组网技术实现监控区域无缝衔接。单台设备施工周期仅需半天,较传统光纤部署缩短99%,成本降低80%,可快速完成大面积农田覆盖。如辽宁某试点已建成近1000个监测点位,覆盖农田超800万亩,形成全域无死角监控网络。
(二)多部门联动处置机制
依托"乡村防火一张图"管理系统,集成生态环境、消防、公安、乡镇政府等多部门数据资源,构建"自动报警-智能调度-闭环管理"的处置流程:
- 火情确认后,系统立即将火点坐标、现场图片、视频证据同步推送至执法人员移动端与指挥中心大屏,并触发乡村广播预警;
- 基于GIS地图自动规划最优处置路线,将消防车出动时间缩短40%,配合地面巡查队与无人机扑救,实现"空中有天眼、地面有人防"的协同处置;
- 执法人员通过后台上传处置结果(扑灭情况、责任人信息等),系统自动生成电子档案,为环保执法提供完整证据链。
(三)轻量化运维与全民共治体系
为保障系统长效运行,配套开发智能运维平台,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控、故障自动诊断与远程固件升级,运维效率提升70%。同时搭建全民参与机制,村民可通过微信小程序举报火情,经核实后给予奖励,形成"科技监管+群众监督"的共治格局。
四、实践价值:政策落地与治理效能的双重提升
该方案在多地试点应用中已展现出显著的生态、经济与社会价值,成为国家秸秆管控政策落地的重要技术支撑。
(一)监管效能跨越式提升
通过"5公里覆盖+秒级响应",火点发现时间从平均2小时缩短至3分钟,处置响应时间从40分钟压缩至15分钟。辽宁某试点区域在2024年秋季至2025年春季期间,火情发生率同比下降82%,未发生重大火灾事故;安康市通过类似系统今年以来已精准发现火点(黑斑)18处,为考核问责提供了精准依据。
(二)治理成本大幅降低
在硬件部署上,"太阳能+塔挂"模式使单套设备年运维成本仅为传统方案的10%;在人力投入上,智能监控替代了80%的人工巡查工作量,单市每年可减少巡查成本与火灾损失超1200万元。同时,系统生成的标准化证据链,使行政处罚准确率达100%,避免了执法争议与重复劳动。
(三)政策合规与生态保护双赢
方案既满足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对禁烧监管的刚性要求,又通过精准管控为合规焚烧(如部分地区定点定时焚烧)提供技术支撑,实现政策执行的灵活性与严肃性平衡。在生态效益上,有效减少秸秆焚烧产生的PM2.5与一氧化碳排放,助力区域空气质量改善,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保障。
五、未来展望:从监控防控到全链条治理
随着技术迭代与政策深化,秸秆焚烧监控方案正从"被动防控"向"主动治理"升级。未来将重点推进三大方向创新:
1. 无人机协同作战:部署5G无人机群与地面监控点位联动,火点发现后无人机可立即起飞进行动态追踪,搭载灭火装置实施精准扑救,形成"地空一体"的应急处置体系。
2. 资源化利用衔接:将监控数据与秸秆回收平台打通,通过火点分布分析优化回收站点布局,同时对接碳汇交易平台,将秸秆回收量转化为碳资产,实现"防控-回收-增值"的全链条管理。
3. 智慧农业融合:把秸秆焚烧监控纳入农业物联网体系,结合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数据,为秸秆还田、饲料化利用等提供决策支持,推动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秸秆焚烧监控的终极目标,是在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之间找到精准平衡点。5公里热成像与双模式识别技术的融合应用,不仅破解了传统监管的技术瓶颈,更构建了"科技赋能、多方协同、全域覆盖"的治理新模式。这一方案既响应了国家生态环保政策的刚性要求,又通过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为基层治理减负,为农业绿色发展与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范本。
随着5G、AI、新能源等技术的持续演进,秸秆焚烧监控将从单一防控工具升级为农业生态治理的综合平台,在守护蓝天沃野的同时,助力实现"生态包袱"向"绿色财富"的转化,为建设农业强国筑牢生态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