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Press center
热门产品Hot products
解决方案Solution
联系方式Contact information
云贵川地区作为我国西南重要的生态屏障,森林资源丰富但火灾风险居高不下。近年来,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升级,这一地区已建立起"天空地"一体化的智能防火体系,其中双光谱摄像机和GIS技术的应用成为守护绿色长城的关键利器。
西南林区火灾防控的特殊挑战
云贵川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每年冬春季节干旱少雨,森林火险等级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该区域具有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是山高坡陡,传统人力巡查难以全覆盖;其次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事用火习俗悠久,人为火源管控难度大;再者是部分原始林区可燃物载量超标,一旦起火极易形成树冠火,扑救异常困难。
2024年防火季数据显示,西南地区因雷击、农事用火、祭祀活动引发的森林火情占全年总量的78%,其中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置的占比达到92%,较五年前提高了37个百分点。这一显著提升的背后,正是科技创新带来的防控模式变革。
双光谱摄像机:3公里全天候的"火情哨兵"
在海拔3000米的云南苍山保护区,一套双光谱智能监控系统正在不间断扫描整片林区。这种先进设备融合了可见光和热成像技术,能在3公里半径范围内精确识别0.5平方米大小的火点,即使浓烟环境下也能通过热辐射差异准确报警。
该系统具有三大技术优势:
- 全天候监测能力:不受昼夜、雾霾等条件限制,夜间检测精度仍保持在90%以上
- 智能识别算法:通过AI学习已能区分篝火、农烟与真实林火,误报率低于5%
- 快速定位响应:从火情识别到指挥中心接收警报全程不超过30秒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23年部署16套双光谱系统后,实现了95%以上区域的电子化覆盖,当年火情发现时间平均缩短至起火后8分钟内,较人工巡查时代效率提升20倍。
## GIS系统:构建数字防火指挥大脑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森林防火中扮演着"数字大脑"的角色。云南省林草局开发的防火指挥平台整合了三维地形、植被分布、水系道路等120余层空间数据,能实时显示全省2.6万个防火重点网格的动态信息。
当双光谱摄像机发现火情后,GIS平台可在1分钟内完成:
- 火点精准定位(误差≤50米)
- 最佳扑救路径规划
- 周边居民点疏散方案生成
- 火势蔓延模拟预测
2024年3月,四川凉山州一次雷击火处置中,指挥中心通过GIS分析火场坡度、风向风速及可燃物类型,准确预测出6小时后的火势走向,提前转移3个村庄居民并设置隔离带,最终将过火面积控制在8公顷内,仅为类似历史火情的十分之一。
"人防+技防"构建立体防控体系
尽管技术手段日益先进,云贵川地区仍坚持"以人为本"的防火理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机协同机制:
预警监测层:卫星遥感(每日2次普查)+无人机巡护(重点区域每周1次)+双光谱监控(24小时不间断)+地面巡护(每日3班次),构成四级预警网络。
应急处置层:全省组建了238支专业扑火队,配备风力灭火机、高压水枪等设备,并定期开展GIS辅助决策演练。2024年起,所有扑火队员的定位终端已与指挥平台直连,实现兵力部署可视化。
生态调控层:针对高风险区实施计划烧除和可燃物清理,每年完成防火隔离带建设1.2万公里。丽江玉龙雪山景区通过科学调控林分结构,使针叶林易燃区域减少了40%。
全民防火意识的科技赋能
技术创新也深刻改变了传统防火宣传模式。基于GIS数据开发的"防火码"系统已在云贵川林区全面应用,进山人员扫码后会自动接收所在网格的火险等级和避险路线。微信小程序"森林眼"允许公众上传疑似火情照片,系统通过图像识别和位置服务在90秒内完成初步研判。
2025年防火季统计显示,群众报告的有效火情信息占比已达15%,较技术应用前增长8倍。大数据分析还发现,通过手机推送的定制化预警信息,使农户规范用火行为的依从率提升了63%。
未来展望:从火灾防控到生态安全
随着5G传输、边缘计算等新技术的引入,云贵川林区正在试点建设"数字孪生"防火系统,通过对真实林区的数字化建模,实现灾前模拟推演、灾中实时镜像、灾后评估学习的全周期管理。预计到2026年,三省交界处的重点林区将率先实现火情识别响应全程不超过5分钟的"白金十分钟"目标。
从原始的人工瞭望到现在的智能感知,科技创新正在重塑森林防火的每一个环节。在这片横断山脉的广袤林海中,双光谱摄像机如同不眠的电子护林员,GIS系统则化身精准的指挥中枢,共同守护着这片维系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的关键绿色屏障。未来,随着国家公园建设的推进,这套智能防火体系还将为西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安全保障。
最新产品
New products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