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Press center
热门产品Hot products
解决方案Solution
联系方式Contact information
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不存在的
又想工作高效又想不改变?不存在的
为什么?得有新工具、新技巧啊
怎么办?找领导提啊
当然,领导不是那么好说服的,
我们来看小陈是怎么做到的?
小陈简介:
男,80后。身宽体胖俗称“陈员外”,
运检部红外检测员,爱好钻研各种工具。
小陈:领导,这几天我在变电班组,和一线班组成员,用咱们的高清热像仪对一些缺陷进行定位。发现他们干活特别吃力,核心问题不是仪器会不会用,也不是能否拍好,而是拍摄图片及之后的整个过程,非常的复杂低效。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拍摄时记录工作耗时多,易误记,给后续工作带来麻烦
前天,和班组去了110kVXX变电站,户外的110kV设备其实只有8个间隔, 一共拍了200多张热像图。拍摄速度很快,“咔嚓”一下,算上来回走动时间,也就15秒左右一张,但实际拍了将近3个小时。我发现,其实班组人员大多不是在拍摄,而是在记录、誊写的工作浪费了相当大的时间。
因为咱们班组用的某国外进口热像仪,所拍图片是数字格式命名,和现有照相机一样,用“时间+序号”的方式来命名。这就必须在现场,一边拍摄,一边记录哪张热像图对应哪台设备,否则事后压根对应不上。
还发现另一个问题,记录的速度远跟不上拍摄的速度,因为需记录的信息很多,除了设备信息,还有图片编号信息。而且也容易写错。这造成工作时间延长、效率降低
二数据处理繁琐。拍摄好的图片需进行二次命名及整理工作,还需要对每张图片出具红外报告。
昨天上班,整理这200多张热像图,这时候才发现,巨大的工作量从何而来。首先是图片命名,变电站里一次设备很多,相同的设备也很多,比如刀闸,长得一模一样,如果不整理这些图就白拍了,因为根本没法用,没法识别谁是谁。
所以要命名,命名的工作量包括:变电站名称、间隔电压、间隔名称、设备电压、设备名称、相别、拍摄角度,一张图片下来大约20个字,差不多要3~5分钟一张图片,我在班组办公室坐了1整天还加班到晚上,才将所有图片命名好,放到了指定文件夹里。可是,这才起个头,还要做报告。
进口厂商的分析软件功能很强大,可以画框、调色标、换色板,但是不能做报告啊。咱们电力公司的报告都是指定模板的,和国外的模板完全不一样,做报告只好逐张导入,再逐张分析,再逐张截图出来,再逐张放入咱们电力公司的报告模板,再每一页手工填写表头数据。一页报告做下来,大约10分钟左右。领导,我今天给您汇报,才只做了2台主变的报告,和几个缺陷的报告,领导,您看,报告在这里。
三数据的溯源、查找、逆查找非常复杂
领导,您看这个缺陷,当时拍回来之后,班组长告诉我说,这个接头是老缺陷,总是发热,维修了好几次,但还是热,所以我决定去查一下过往的拍摄记录,才发现,压根没法查。因为之前的热像图,没怎么整理,就是直接打包一存,压根不知道哪个图片对应的是哪台设备。其次,部分数据虽然有命名,但是查找起来也很麻烦,因为只能通过windows自带的文件名搜索工具逐级查找,每个人的命名习惯不一样,导致搜索起来也很麻烦,不能一次搞定。
而且,现阶段各供电公司保存数据大多使用文件夹打包方式,即使有了命名,若没有统一的管理工具,查找一样很麻烦。
所以,领导,小陈心里想的是,其实一线班组成员手里,缺的并不是高清的设备,而是一种高效率的管理工具,能够把一线工作人员从繁琐的工作当中解放出来,把繁琐的命名、整理、报告,这些简单但是低效的人力工作由机器或软件去替代,让效率真正提高起来。
拍摄完成后,只需将云热像内的图片导出来,就可一键上传到云热像软件中,在上传的过程中,所有图片都是自动归档的 ,不需要人手工进行二次整理。并且我们的软件自带检索功能,只需要填写或点选信息,软件就会自动检索满足条件的信息,呈现到您的面前,这样一来,极大地方便了调用查找的功能,对数据的查找和逆查找都很有好处。
从根本上解放了一线工作人员的劳动力,将他们的工作,专注于红外拍摄以及缺陷的定义,而不是繁复的记录、整理、报告制作工作。一线工作人员都表示,如果能大面积的减少重复的机械类工作,他们也愿意多拍很多红外图,对于咱们局的设备管理百利而无一害。
最新产品
New products
了解更多>